前几天写的文章,《广州暴走记录及简单创业建议》,第四条没有展开,海外布局和账户规划。
其实以前偶尔也提到过,所谓账户规划早已经成了一种生意,但是有些人不是很理解。
我今天就这个话题简单展开一下。请注意前提是为了方便出海业务。
所谓账户,其实细分下来有很多不同的领域。
请注意,如下说的是领域,每个领域还可以细分。
银行付款账户,银行收款账户,广告投放账户,广告联盟账户,第三方收款账户,第三方企业服务账户(又是很大的一个话题),社交媒体账户等等。
先说银行付款账户,由于不同银行风控策略,以及国内换汇手续,很多企业做海外业务,需要海外的银行账户进行日常付款,比如新加坡,十年以前基本上随去随开,毫无门槛可言,现在则完全不同,风控门槛直线上升。当然部分非本地银行仍然可以开户,但对出入账的审核依然严厉,经常会因为无法解释的一些资金往来无理由关闭账户。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鉴于中美关系的近况,一些国外顶部的AI产品不接受国内银行卡和信用卡支付(包括香港地区),一些出海企业如果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能力,海外支付通道必须是畅通的。
银行收款账户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同地区风控策略,很多人觉得香港风控趋紧选择新加坡,其实新加坡风控在很多领域可能更紧。前年反洗钱案爆发后,各大银行对中国账户的审核越发严苛,往来资金需要各种资料尽调,有些国内创业者不理解,配合度不高,被封账户的案例身边比比皆是。
另外特别提醒的是,海外银行收款账户用于企业资金周转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很多人用于避税,我需要特别强调,随着CRS的不断推进,中国和各国政府信息交换合作协议的不断签署,很多国家的银行收款账户,如果涉及私人账户,很多是和中国有信息交换,并且会被中国税务部门明确掌握。
新加坡我之前说过,前几年银行对信息交互的政策执行得不严格,很多人知道只要有一个EP,银行就把你当作本地纳税人对待,很多人因此心安理得通过新加坡银行账户和本地收入进行税务规避。前几年是这样的,但最近应该有很大的不同。信息交互的规则会被严格执行,请勿心存侥幸。
广告投放账户,仍然是风控限制,这里比如谷歌的广告账户,Meta的广告账户,很多出海公司的业务类型各种擦边,国内账户被封概率极高,会采用大量采购海外账户的方式进行投放,也有这样的账户服务商批量提供账户。
有些账户权限较高,有白名单,很多广告素材库可以快速投放出去,而同样的素材在一个低权限账户是投放不出去的。
我自己的公司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都跟Meta的客户经理吐槽过类似问题。
再说一个可能过时的账户套利玩法,有中国出海企业大量注册广告账户,当时一些巨头为了赋值和发展业务,会给新账户一些奖励金。每个账户奖励金不多,但有人就搞了几千个这样的账户,那相当于投放成本打了非常大的折扣。估计现在这样的玩法可能过不了风控了吧。
几年前据说广东有专门做相关账户批发交易的公司,收入不菲,利润极为可观。
广告联盟账户,比如google adsense,比如一些其他大型的广告联盟平台,这种账户其实都可以免费申请,但仍然有权限和风控的差异,中国账户被封号的概率高,出现高单价广告素材的概率低,很多人也是到处寻求其他高信用账户,那么有人就出租这些高信用账户,基于收入分成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手里有高信用账户,完全可以坐收渔利。
所以这里又有一个衍生诉求,需要模拟海外身份来申请账户,需要海外的收件地址证明,海外的电话号码,当然还有海外的借记卡,等等。以至于这些都成了衍生生意。
第三方收款账户,比如stripe,比如paypal,首先不同级别客户的费率不同,比如自己公司的paypal费率就是比很多新公司要低,但肯定比不了某些巨头。所以大客户优质费率本身就有竞争力,毕竟省下的手续费都是纯利润。
但paypal也好,stripe也好,都还是正规业务诉求,有些出海业务涉及一些擦边领域的,需要收款就是另一个话题,高费率高风险收款账户,作为一个正能量博主,我就不展开介绍了,咱们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吧。
那么另一种就是落地支付能力,比如游戏行业,东南亚很多便利店卖游戏点卡,这就是一个线下收款渠道。有专门的公司做这样的业务,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信用卡不普及,甚至银行账户都不普及,你如果想推行一些业务,可能需要找到这样的第三方收款平台,结合到你的付款系统中。
此外还有一个话题,就是第三方收款平台信用问题,拖欠账期是一种,各种理由不结算的,甚至最后跑路的也有。而某些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口碑很糟糕,所以如果业务是合规的,尽量和最大口碑最好的收款平台合作。还有就是市场进入的时候,多了解当地一些同行的遭遇和故事,不要太想当然,不要以为哪哪都是法制健全、有信用保障的。有时候你很难办,又要落地提高收款能力覆盖率(必须接入本地线下付款渠道能力),又要防范信用风险,这种真的需要多和同行沟通,多问问其他成功出海企业的真实故事。有时候也难以完全避免,至少我们自己都踩过坑,所幸损失不大,自己认而已。
第三方企业账户,比如说苹果市场账户、谷歌安卓市场账户,我前几天发行的个人产品,全部重新申请了一遍,没有走之前公司账户,也是想体会一下这个流程。但我有个优势,我所有联系方式在海外,新加坡是个不错的注册地区,默认信用度可以。国内当然也可以申请,但如果你未来需要为欧美提供一些企业服务、数据服务,甚至娱乐服务,按照当下国际局势,看看TikTok的遭遇,反正潜在麻烦挺多的。我们很多朋友做出海业务都把发行产品的账户注册地选择在新加坡,也是担心后续会碰上类似的问题。
其他第三方企业账户还有诸如亚马逊账户,shopify账户,甚至github账户等。有段时间亚马逊账户封号也是搞得国内很多跨境电商人仰马翻。
其实还有无数多细分领域,我也无法一一展开了。
社交媒体账户,比如FB账户,X账户,做出海业务,很多都是需要维护的,甚至包括海外用户社群的维护,海外获客能力的提升,比如slack,reddit可能都是一些值得研究甚至用到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linkedin,如果出海做to B业务,维护linked in账户非常有必要,而且有价值。
第一,你的潜在客户会通过linkedin来调查你的公司背景和能力。这在海外,企业合作领域是很常见很常见的,特别是很多中国公司会假装自己是个海外公司,但是linkedin的缺失会秒穿帮。
我希望提醒你们一个常识,欧美职场,也包括类似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发达国家,linkedin是职场精英的标配名片。这其中的社交关系和认证非常重要。
第二,非常重要的潜在获客渠道,因为你可以非常精准地找到目前业务伙伴,并且直接建立连接。
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忽视的地方。记住前提,to B业务。你真的可以找到比如某些国家不同公司的CIO,或者他们类似的社群,加入并积极建立链接。但别人怎么看你呢,你的账户是否合理维护了呢。
那么再说一个潜在坑,用公司名义的海外社交媒体账户,真的掌握在你手里么,也许有一天,你信任的骨干,甚至合伙人离开了,自己独立创业了或者跳槽了,你辛苦养起来的账户被对方直接拿走用了,你可能申诉回来都难。用什么方式来确保账户能控制在自己手里,并且也能让员工顺利使用,不要轻视这个问题。我建议的方案是你要有自己的域名和企业邮局,然后所有企业相关业务账户要和企业邮局的账户密切绑定,员工离职,这些邮件账户可以随时收回,通过邮局找回密码功能确认全部可用。
不同平台可能有不同策略,需要你自己各自调查清楚。
以上,肯定说不全,涉及分支太多了,不过先就这样吧,海外账户规划布局,其实也蛮多细节需要考虑的,衍生的交易和套利机会也是一直都有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