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德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如何将德育有效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是亟待探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交流合作与价值观冲突并存,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新时代我国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在当今德育实践中,德育实践往往作为独立课程或板块,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影响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由此,需要开展探索,有效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德育在五育中处于灵魂地位,为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是指通过系统化设计与价值渗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德育要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实践体验等环节,形成以德育为引领的五育融合教育生态。其本质是通过 “五育融合”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使德育从独立课程转化为贯穿教育全领域的隐性价值引领。实践是理论的目的,要有效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过程,需要以德启智、以德健体、以德润美、以美促劳,形成以德育为引领的“五育融合”教育生态。
以德启智,以智铸魂。智育是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要坚持以德启智的正确导向,发挥德育对智育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在智育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深化道德认同。
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学科知识所蕴含的道德元素和思政元素开展教学。例如在文学类课程中,通过唐诗宋词的解读和分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史学课程中分析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在理工类课程融入科学家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
要以鲜明的道德判断指导学科教学的开展。例如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讲解时,鼓励学生探讨人工智能的“界”“限”“度”,教师在讲授技术的同时要明确工具为人服务的鲜明主体性导向,避免“唯技术论”的错误思想蔓延,帮助学生在提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由此,在深入挖掘和运用学科知识所蕴含的道德元素和思政元素开展教学的同时以鲜明的道德判断指导学科教学的开展,实现以德启智,以智铸魂。
以德健体,以体强魄。体育是通过对身体的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的发展的教育。要坚持以德健体的正确导向,发挥德育对体育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在体育中以体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要学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例如了解和学习奥林匹克“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并以此为指导体育实践开展的重要精神之一,促使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尊重对手、珍视友谊、遵守规则,进而将这些品质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塑造出正直、友善、有责任感的人格特质。
在体育实践中加入德育内容,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锤炼其良好的品格。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加入规则教育,让学生了解规则、敬畏规则、尊重规则;加入团结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明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升沟通、团结能力;加入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体育竞技的失败,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面对挫折。通过体育实践中的培养,将锤炼的良好品质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格,实现以德健体,以体强魄。
以德润美,以美润心。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与审美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艺术表现与创意表达能力的教育。要坚持以德润美的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德育对美育的引领作用,培养正确的艺术观和人文情怀。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美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文艺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让学生认识到文艺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美育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艺术创作力和艺术表现力,鼓励学生用艺术表达社会关切,创造根植于人民、反映社会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要选取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启润人心,传递正确价值观。要选取立足于生活、承载社会道德规范与人文情怀、具有良好艺术审美的作品开展美育实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力。由此,在美育实践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并选取体现真善美的艺术作品传递正确价值观,实现以德润美,以美润心。
以德促劳,以劳树人。劳育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劳动技能、职业素养,培育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价值观的教育。要坚持以德促劳的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德育对劳育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扎实的实践能力。
以劳动精神培育为核心,构建价值认同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要在劳动教育中传达“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等正确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正确价值认同。
以劳动实践为载体,实现德育的深度渗透。劳动实践的开展中,要注重在劳动岗位上培养责任意识,在劳动项目中进行价值引领,在劳动服务中培养良好品格。将德育要素融入劳动实践中并进行系统性、有计划地引导和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践行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人格。由此,要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劳动精神培养为核心,实现以德促劳,以劳树人。
将德育有效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构建以德为先的五育并举教育生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通过课程思政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基因,也要借助劳动实践、体育竞技、艺术创作等载体实现德育浸润。唯有将德育融入知识传授的逻辑链条、技能培养的实践场景、审美体验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世豪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3VSZ14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专项(CSJJ24MGC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