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是七大江河之一辽河的最大支流,蜿蜒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曾滋养了科尔沁草原的千里沃野。然而,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1998年汛后,西辽河干流一直处于断流状态。近日,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春季生态补水调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条大河流淌千年,孕育了灿烂的西辽河文明,与黄河、长江共同滋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西辽河承载着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维护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等多重关键功能,作为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江大河,西辽河如何得以重获新生?水流奔涌间,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能否持续成为滋养万物的绿色血脉?
西辽河干流27年来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内蒙古通辽市境内西辽河流域焕发出新的生机。4月10日上午10点,一股水流一路填满河床的坑坑洼洼,水头终于到达教来河口,与下游河道的水体成功“会师”,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现场的群众鼓掌欢呼,纷纷拍照记录下这期盼已久的一幕。今年74岁的摄影师王金深有感触,在他的童年记忆中,西辽河曾是“出远门要坐船”的宽阔河面景象。
王金:我出生在西辽河畔的一个小村庄,童年的记忆里,西辽河波涛滚滚,每到春季和雨季,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水流量特别大,几百米的河道一片汪洋。可以说,我是喝着西辽河水长大的。
然而,近几十年来,受降雨减少和流域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等因素影响,西辽河流域出现了干流常年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严重生态问题,干流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断流状态,流域生态岌岌可危。西辽河断流,王金一开始以为只是暂时现象,没想到一断就是27年。
王金:西辽河断流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每到春秋大风季节,河床沙尘飞扬弥漫天空。西辽河断流也导致一大部分水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
西辽河流域图
复苏西辽河的生命迫在眉睫。那么,水从哪里来呢?其实,这次奔涌而来的并非自然水流,而是通过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而进行的生态补水。从2020年开始,各级水利部门通过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春夏季生态补水,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也在逐年延长。西辽河长期面临着干支流过流通道不畅的难题,通辽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志忠介绍,当地开展了“清槽行动”,特别是2024年接续实施春季、汛期调度,改善河道过水条件,尽可能拓展河道浸润范围。
王志忠:本次春季调水从3月4日正式启动,我们紧抓窗口期,严格执行水利厅调度指令,以大石门、东台子、德日苏宝冷、红山水库等为调度主力,充分利用融冰水和河道槽蓄水,优化补充外调水和再生水,采取“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措施,行进水头历经38天与下游既有水体汇合。同时,我们以“清槽行动”为抓手,加大河道整治力度,今年累计完成清淤疏浚266.7公里,疏通河道卡点堵点317处,改善了下游河道过流条件,保障生态水流能够顺利下泄。
东台子水库
除了为远道而来的宝贵水源“清槽开路”,高科技手段也为这趟旅程“保驾护航”。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主任张延坤介绍,从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到运用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水头演进规律,通过加快建设数字孪生西辽河流域,初步实现了调水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张延坤:滚动收集高分、环境和资源等20余颗遥感卫星,宏观掌握西辽河干流河道水头推进情况。调用无人机执行150余架次飞行任务,动态监控西辽河干流重要节点、关键河段的实时情况,及时发现调水过程中出现的堵点、卡点、漫散等问题。全面启动站网监测任务,实时汇集1.7万余处降水、地表、地下、取用水等监测站点的数据。“天空地水工”多种监测手段立体互补,推动西辽河调水从“经验判断”跨入“数据赋能”新时代。
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并非这段旅程的终点,截至4月11日,西辽河春季调度仍在继续,历时39天,累计调度水资源达到2.59亿立方米。如今,水流过处,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2024年通辽市地下水位平均值较2020年回升了0.55米,而天鹅、大雁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候鸟也陆续回归。王金也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王金:西辽河有水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各种候鸟、天鹅、大雁、鸿雁等云集于大河之上,蔚为壮观,我由衷地高兴。
天鹅在通辽市总办窝堡水利枢纽休憩觅食(王金2024年3月拍摄的无人机照片)
西辽河流入辽宁,在铁岭市昌图县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干流,蜿蜒千里的辽河一路流向西南,在盘锦汇入渤海,冲积出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湿地。四月的辽河口,一望无际的芦苇田里,深埋的苇根正悄然萌发新绿;数不清的候鸟在风中起舞,组成变幻万千的鸟浪;从渤海陆续洄游进入辽河口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成群地上岸休整,慵懒地晒着太阳。盘锦湿地保护协会海洋动物研究室主任田继光说,西辽河实现全线过流,将对辽河口湿地的生态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田继光:西辽河补水后将大大增加辽河的淡水输入,能够防止径流减少导致辽河口的盐度升高,对于提升辽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西辽河生态补水后将逐步扩大辽河口湿地的面积,极大改善辽河口的水文条件、饵料资源和栖息地的面积,为斑海豹、鸟类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空间,有助于野生动物种群复壮和增长。
受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吉林境内的西辽河干流也曾一度遭遇河道干涸、长期断流。而河道断流,关键问题在于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成为当地推进母亲河复苏的关键一招。吉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二级主任科员王添介绍,吉林大力推进再生水充分利用,将污水处理厂排入小西河的“污水”引入西辽河右岸的生态塘和潜流湿地,进行沉淀和净化后,每年可以实现对西辽河生态补水近300万立方米,以“变废为宝”来支撑西辽河水生态环境复苏。
王添:通过着力推进节水、科学引蓄洪水、合理利用中水、严控区域用水等方式,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推动吉林境内西辽河干流段已经实现连续三年不断流。如今西辽河蜿蜒流淌,两岸草木绿意盎然,旁边的七星湖、西辽河公园已经成为沿线市民休闲娱乐、亲水近水的好去处,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
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的西辽河(王金2024年9月拍摄的无人机照片)
西辽河的全线过流是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项重要标志性成果。2022年以来,围绕解决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的问题,水利部在全国选择了88条(个)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逐条(个)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修复方案。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截至2024年底,88条(个)母亲河(湖)里面的74条河流全线贯通,9个湖泊生态水位(水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京杭大运河已连续3年全线贯通,永定河实现了连续4年全线贯通、连续2年全年全线有水,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得到根本性地扭转。
陈敏: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好母亲河复苏行动,全面完成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任务,制定母亲河复苏标准,推动建立地市级以上母亲河名录,完善母亲河复苏保障机制,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组织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刘梦雅 苑竞玮 季熠非 薄一男 宝音 王凡琦
编辑丨廉金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