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新闻4月27日电(唐文睿)今年,广西桂林市平乐县持续加大对耕地保护的科技投入力度,将撂荒地治理作为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促进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降本增效、增量提质,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近日,在平乐县源头镇九洞村,当地的种粮大户陈家红正在指挥工人操作机械,各型农机和挖掘机、秸秆粉碎机、货车等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有序作业。从挖掘机对地表果树植被进行清理,再到果树残枝被送上传送带,最后通过粉碎机粉碎成颗粒后装车运走,不一会儿,这片残次的柑橘林逐渐褪去,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渐渐成型。
科技下田间,“荒地”变“良田”。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整治撂荒地,既绿色高效,也更可持续。据陈家红介绍,以往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清理这样一亩撂荒地的花费在一千元以上。现在通过机械作业,投入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减少,粉碎后的颗粒粉末可回收用于火力发电、生产纸浆以及烘烤机燃料等,额外产生每亩近500元的收益。“我目前承包了900多亩土地,下一步会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做到千亩以上。”陈家红说。
据了解,平乐县是广西的柑橘种植大县,近年来受柑橘黄龙病病害、柑橘市场行情不稳定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多、农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全县不少果园和耕地因无人管护渐渐变成了撂荒地。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平乐县坚持以科技赋能,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以创新手段打好撂荒地整治“组合拳”,有力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2024年,该县荣获全区粮食生产激励县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评全区耕地保护激励县。
该县源头镇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机械作业、循环利用、规模种植、降本增效”的撂荒地治理新模式,鼓励无力或无意耕种的农民出租土地,动员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积极参与进来,组织各村精准开展退果还粮行动。源头镇党委书记张林昭介绍,通过这一举措,全镇2021年至今累计清理柑橘黄龙病果园、失管果园2000余亩,2024年当年耕地净流入达900亩,成效明显。
据悉,为了进一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平乐县正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由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转变。通过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长期承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耕种,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实现耕地有增量、农户有租金、种粮有效益的三赢局面。
“我们既在土地综合整治上下功夫,更在粮食种植的整体效益上求增量,让更多‘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平乐县委副书记陶捌旺说,为了让大家愿种粮、多种粮,该县依托科技力量,积极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双赢”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助力粮食生产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龙头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粮食种植效益最大化。
在了解到部分设施畜牧业企业饲料需求量大、采购成本高后,平乐县在创新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上做文章,党委、政府主动牵线搭桥,组织党员干部精准统计需求、摸排产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下订单,让双方都吃下“定心丸”。在该模式下,农户种植的粮食作物可售卖给粮站或粮油企业,地上剩余的秸秆等则被设施畜牧企业回收利用制作成青贮饲料,每吨收购价格在300元左右,每亩可增收近千元,企业、农户双方都获得了实惠。
地种玉米、秸秆利用、农户增收、生态循环。通过新技术的实践运用,既提高了农户种粮的收入和积极性,也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真正实现粮食作物价值利用最大化,推动粮食种植与畜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平乐县正积极推广粮食作物种植新模式,总投资5000万元的鲜食玉米产业链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