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非坏事。
主业在一级市场的好处是能近距离观察一些概念的落地情况,不太容易被夸张的宣传忽悠。毕竟,一级市场流动性极差,投进去没个几轮和两年以上退不太出来,得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风口迟迟不来,交易机会匮乏,要靠自身打铁硬发展。
但坏处就是,不太容易跟上二级市场的炒作。有时总觉得这帮人在瞎吵啥,也因此错过很多主题。
后来慢慢理解,面对市场,有时候还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自己naive了。
而且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泡沫和想象是推动前行的助燃剂之一。
今天早上就有很多人吐槽。当机器人拉出来溜一溜的时候,和想象中的场景差异巨大。
不但很多没有做到想象中的自主识别、自主控制,还需要人在后面摇操,甚至拉着线缆,还经常摔倒步态摇摇欲坠。要做到稳定还得牺牲体积变缩小版。此外还存在跑跑停停,续航不佳的问题。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这对很多散户来说是一个最直观的去魅。机构反而跑的多,因为调研资源丰富了起来。看看专家访谈排会就知道。
3月16日的时候和团队内部交流后,就在星球内就有感而发。大概3月20之后机器人概念开始回调。
当然,这次祛魅的速度比预想的快。至少远远快于前年和去年AI大模型的炒作。也许是产业成熟度还有区别,机器人毕竟还没有到大模型已经千家万户可用的地步。
而且机器人在中国各省市遍地开花,大家更容易近距离观察,反而失去了距离产生的美。后续再量化分析题材炒作持续性的时候,还得把这点纳入考虑。
但我绝非不看好这个领域的发展。这是非常典型的早期大家期望过高后现实回落的曲折进程。
但趁着这一波曲折,已经有大量的头部机器人公司融到了资本。不少蛰伏已久的美元基金都开始纷纷出手,尤其是在机器人大脑领域。
从本体到运动控制到大脑到零部件,各个环节都有资本注入。但从今天往后,如果是在主干道上狂奔的玩家,没有融到巨资储备不足的,可能会在下半年面临题材冷却,弹药无法接续的尴尬处境。
我国一级和二级的交融度超过想象。
但这对一级市场来说更加致命。
对于融到最多资金的企业,已经有机会潜心研究做探索。这个多当然只是相对,确保能熬死对手,因为大脑的研究太耗钱、太吃算力和数据。
中美的生态还是有点差异。海外大概头部也就四五家,聚集了大部分的相关人才和资本投入,估值也往天上涨。但在供应链上具有先天劣势。这种容易轰然坠落,但赌的是赔率。我称为养尊处优之路。
而中国大概有二三十家,人才高度分散,资金投入也高度分散。大家又受制于股东的投资期限短,可能会在两三年后就开始拼命寻找商业化落地。不一定是好事。
但优势当然就是供应链齐备,而且在长尾玩家出清破产后,有机会把团队以极低的成本整合进来。我称为尸山血海之路。
东西方都有自己各自的路数吧。但整体而言在硬件这块中国的潜力还是更大。这种拼刺刀、高度竞争淘汰发展下来的企业战斗力往往极强。但就是对资本不太友好,因为很长时间内没有头部效应,而且要持续消耗资金。一旦前沿研究突破后大家又都迅速跟进,拉平地位。是一场迟迟开不完牌,台面上荷官拼命发新牌的漫长赌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