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山西运城临猗县“10岁男孩被生母继父虐死”案再次开庭,距离2023年5月2日案发已过去728天。
记者从当地官方获悉,28日该案在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被告人王某某被判死刑,被告人谢某某被判无期徒刑。(据4月28日极目新闻)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宣判结果曝光后,网友的一致反应都是:就该判死刑!最好快点执行!被判无期的生母要用一生去赎罪!大家之所以如此义愤填膺,是因为王某某与谢某某的暴行,实在是极度残忍,令人发指,是对人性底线的公然践踏。
作为孩子的继父和生母,他们以管教为名行虐杀之实,将10岁孩子侨侨视为泄愤工具,为了给自己的暴力行径找借口,污蔑孩子偷钱,对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殴打虐待,直到将孩子活活打死。那么小的孩子,他该有多痛苦,多无助啊!对如此弱小的生命下毒手,简直是心狠手辣,毫无人性。
更令人愤恨的是,孩子去世后,这两个“恶魔”还大张旗鼓地在线上线下发布寻人启事,表演“痛失爱子”的戏码,欺骗警方和好心帮忙的志愿者,几次三番地流下鳄鱼的眼泪,一度还骗取了大量网友的同情。在这个扭曲的家庭里,亲缘不再是孩子温暖的港湾,而是加害者的掩体。这种极端的残忍,自私的伪善,已经超出了正常人能理解的范畴,突破了法律红线,更践踏了人伦底线,暴露出人性中最阴暗的深渊。
法律的铁腕审判具有多重意义,死刑与无期徒刑的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罪恶清算,也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更是向全社会发出的法治宣言:虐杀未成年人罪不可赦,任何以亲情为借口的暴力,都将受到最严厉的制裁!这一判决有助于震慑潜在的施暴者,特别是那些认为仗着父母身份,就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的人,让他们知道,施暴者必付代价。
这一案件的社会关注度极高,也为类似案件确立了判例标杆,体现了司法对未成年人生命权的最高程度保护,为未来的儿童保护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让法律发挥了必要的教育和社会引导作用。
司法审判的震慑力终究是事后的救济,如何将悲剧扼杀在萌芽状态,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命题。这起案件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三重暗角:其一,家庭内部暴力往往被“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遮蔽,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缺乏主动介入的制度通道;其二,人们仍惯常持有“无不是之父母”的传统思维,社会对亲缘关系中的暴力行为难以察觉,过度宽容;其三,强制报告制度在基层实践中存在盲区,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触角”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据相关统计,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发生后,未成年人受到亲情影响和自身能力所限,极少对父母的家暴行为进行报案,在统计中只占1.87%。这一沉默的数字背后,还有多少个“侨侨”在家门之后忍受着挣扎的童年?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的铜墙铁壁,让隐藏在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被揭露和制止,需要社会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在法律层面,应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明确强制报告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设置匿名举报通道和保护性免责条款。加大对知情不报者的惩处力度。
在社会层面,需要开展广泛的公众教育,破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鼓励邻里社区对可疑情况主动进行报告和干预,将“虐童零容忍”的正义火种植入社会基因。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暴力举报渠道,成为守护儿童安全的“第二道防线”。同时,要赋予妇联、社区、医院等机构以儿童保护的职责,让他们有必要的紧急干预权,对频繁就医或有异常行为记录的儿童进行跟踪和关注。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的临时监护职能,让遭受暴力的孩子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庇护,远离伤害。
即便施暴者被重判,无辜死去的孩子再也无法复生,我们或许很难去彻底消除人性中不可窥视之恶,但饱含血泪的案例应成为照亮制度盲区的光亮。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暴力戕害,让令人沉痛的悲剧不再上演,需要法律之剑始终高悬,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更需要整个社会对儿童权益的敬畏之心永不蒙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