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处幸福河湖成为南京人亲近自然的去处
治水,一座特大城市的“柔与刚”
玄武湖 水是南京城的源与魂。
“我转向这边,你再拍一拍,汩汩清流奔腾入江,多有意境。”3月28日,周五晚6点,大风降温天也抵不住游人的脚步。长江大桥南堡公园的玻璃栈桥处,游客络绎不绝。一对来自浙江的游客夫妻,手持摄像设备拍个不停,他们口中的汩汩清流正是金川河入江之处。
金川河水域 古语云“上善若水”,表达了中国古人对水的至高赞美和深刻理解。乐于亲水,展现现代人对生命之源的无限爱恋和向往。
502条幸福河湖蜿蜒于特大城市南京,给居民日常生活一份独特的滋养。截至目前,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26条国省考黑臭水体监测达标率均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南京观察》记者走近一条条幸福河湖,一探这座千万人口的内陆城市治水的故事。
古时作塘,
变身“天然影棚”
“家门口的河湖就像天然摄影棚,特别出片。”3月27日下午,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市民张媛媛正和姐妹在公园水塘边拍照打卡。池塘边,大人带着孩子悠闲赏景;木栈道上,打卡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小河微波荡漾,不远处湖面水鸟翩跹,与周边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诠释着生态治理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
珍珠河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起锚地,也是宝船制造地。宝船厂是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海船的建造地,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史料记载,宝船厂原有13个作塘,现仅存四、五、六三个作塘遗址。“以六作塘为例,长约400米,可同时建造5艘船。13个作塘,可同时建造超过60艘船只。”站在作塘边,鼓楼区水务局河长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区别于传统河湖治理,作塘内部可能存在大量文物,清淤等水质提升手段无法适用。
历经600多年沧桑,宝船遗址上的水系急需一场蝶变再现光彩。鼓楼区水务部门设想大胆:在湖底种水草,让水草来净化作塘。看似卑微而渺小的水草,一旦在水下扎根,竟是那样复杂而奇妙,不仅净化了水质、减少了水的波动、固着底泥,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生长条件。
相距数公里外的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公园,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艘艘货船在江面缓缓而行,留下一卷卷浪花。公园一侧,穿城而过的金川河碧波荡漾,浩浩汤汤汇入长江。玻璃栈桥是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处,但接踵而来的游客并不知晓,那条入江的金川河曾臭气熏天,如今也变身“黄金江岸”。
昔日“问题河湖”蜕变为“幸福河湖”,人水和谐新图景持续“出圈”。在月牙湖公园,秀水蜿蜒、河清岸绿、鹭鸟翔集,成片“水下森林”构建起天然生态滤网;珍珠河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温润的春风敲打两岸樱花枝头,花瓣随微风细雨飘落,下起了一场温柔的“花瓣雨”;外港河畔,鱼群嬉戏、翔集的景象已成常态……
从“掩鼻而过”到“开门见景”的蝶变,映射着“还水于民”的治理决心。近年来,南京系统性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发布《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与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和《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技术指南》,出台新一轮幸福河湖建设行动计划,明确到今年年底,全市建成区河道将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截至去年底,南京已累计建成502条幸福河湖,今年将再打造40条,届时,全市建成区河道将基本建成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南京市水务局河长制综合处处长胡文杰介绍,从强化顶层设计着手,南京充分挖掘河湖特色,在聚焦水质透明度、营造滨水空间、恢复生态系统、彰显人文魅力方面下功夫,对自然条件较好的河湖,重点开辟健康步道、设置健康知识普及区、建设运动场所等,强化了滨水空间与城市绿道的串联和贯通,拓展了滨水休闲载体。
一场大排查,
管网长度相当于“南京到深圳”
完成700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80公里污水管网,改造修复239公里存量管网,实施60处截流设施改造;扩建10座5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新建6座共8万立方米调蓄池,实施10处暗涵整治和800公里雨水管网清疏排查整治——这是南京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目标,也是千千万万南京市民日常生活保障的“地下生命线”。
与地上路网养护一样,这些看不见的地下排水管网也会出现老化、破损等问题,致使污水跑、冒、漏,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严重时还会引发积水内涝、水体黑臭、道路塌陷等问题。
无想寺水库 一场全面“体检”攻坚战拉开帷幕。自2020年起,南京对全市主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实施检修,累计排查总里程达1200多公里,这一距离约相当于从南京到深圳的总路程。经过南京市水务部门排查,最终280公里排水管网呈现“重症”病害,需要进一步维护改造。
“地下管网关乎城市水环境治理整体质效。”南京市水务局污建处处长施丛丛介绍,280公里管网主要存在不同程度渗漏、破损和混接等问题,依托三年行动计划,工程将分批次、分节点逐一进行整治。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220公里地下管网完成改造,剩余60公里也将在今年完工。
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就是啃“硬骨头”。在栖霞区营苑北路与万兴路交叉路口,“城北—铁北污水联通工程”施工项目现场,设有围挡的200米路段内正在紧张作业,十多个直径1米的涵管整齐摆放。
施丛丛介绍,为提高城市污水主通道输送能力,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输送调配安全等需求,这一工程将在城北和铁北污水收集范围内,新建一路污水运输管道,预计项目完工后能有效缓解城北污水厂高运行负荷现状,同时提高铁北污水厂设施利用率。
放眼南京,更为精细化的水环境治理工程正向深水区迈进。
雨水从天而降后,如何能“乖乖”汇入指定地点?今年南京将推进鼓楼区方家营大塘、栖霞区九乡河衡阳等6座调蓄池新建改造。所谓调蓄池,一大功能就是把部分雨水径流暂存其内,雨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既能缓解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6000多个排口,
进入“生命线”管控
去年夏天,南京遭遇50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夹杂连续19轮强降雨强对流天气,长江、水阳江、秦淮河等主要江河湖库超警戒高水位,汛期应急响应累计达41天。最终,南京实现全市“未发生较大险情灾情,未造成人员伤亡,城乡总体安全稳定”的防汛防台目标。
台风“贝碧嘉”来袭时,南京市区有不少路段出现了积水现象。城市道路积水与瞬时雨量有关,也与城市已有硬件设施有关。从自然的角度来说,灾害天气不时发生,极度考验城市“韧性”。
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桥梁、道路等,关系居民生产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被称为城市生命线。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这些“生命线”进行全面感知、监测、处置等,就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南京是一座实有人口过千万,建成区面积超9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作为江苏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南京已率先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水务二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建设城市内涝专项已建成投用。
走进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防汛排涝专项”电子大屏上跳跃着有关城市水务的各项数据。从应急响应到降雨实况,从物资仓库到应急排涝,包括河道水位、管道液位、智慧井盖等数据都能实时汇总,展开精准监测。
“项目累计布设积水报警器、液位计、流量计等物联感知设备544套,此外还接入公安、城管等相关单位的传感设备逾千套。”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胡祥洪把物联网传感设备比喻为排水设施的“眼睛”,系统作为“智慧大脑”,会根据监测情况在雨前、雨中进行各类预警,各板块养护人员根据提示及时响应,为城市稳定运行筑牢屏障。
严防城市内涝,做好防汛应急处置是关键。鼠标点击河道监测预警板块,分布在南京主城区的6000多个排口被红色、黄色、蓝色三色加以标记区分,对应状态分别为:全淹没、半淹没、未淹没,构建起24小时监控网络。
“过去防汛工作主要以人员巡堤查险为主,巡堤人员通过24小时不间断沿线巡查发现险情,但有些视线盲区人力无法巡查。”说着,胡祥洪轻点鼠标操作电脑系统,将外秦淮河堤岸画面投射到大屏上。记者看到,整个水面和堤坡清晰可见。
“每一次处置都会回传结果措施和现场图片,大幅提高了处置效率。”不仅如此,平台在夜间还能自动识别、智能派单、快速处置、高效结案……一次不经意的管理小细节,是扁平化指挥和高效率处置的“大智慧”。
在今年防汛备汛工作中,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还将利用无人机灵活、迅速、高空勘测的优势,对汛情险情的“盲区”和“死角”进行巡航,实时回传现场画面,重点观测水面情况,为后方指挥调度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资料。
缺水城市寻找增量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全长280.82公里的长江岸线见证了城市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美丽新篇章。殊不知,南京其实是一座非常缺水的城市。数据显示,南京人均本地水资源量约为40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一座缺水城市,如何寻找增量?另一项数据验证了南京的治水能力:2024年南京万元GDP用水量降至20立方米,即南京在2024年每创造出一万元的GDP只需消耗20立方米的水量,这一数字相较2020年下降18%,用水效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初春的江心洲,候鸟翩跹,野鸭畅游,河水清澈干净。然而,“藏身”于江心洲污水处理厂里的生态湿地却藏着不少“节水巧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再生水和雨水的高效利用。
这处生态湿地的全名是生态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是南京水务集团金陵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合作打造的示范项目,双方共同探索再生水在城市湿地应用的可能性。
这处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的湿地,日设计处理水量达1200立方米,水力停留时间为22.6小时。湿地打造了浅池单元、双向横流过滤单元、折流式潜流湿地单元、水平潜流湿地单元、表流湿地单元等。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再生水除了供湿地用水,还能供江心洲上的绿化、道路保洁以及河道生态补水等。为填补多年厂外中水回用的空白,该厂2021年主动与江心洲洲岛现代服务公司接洽并达成协议,为其有偿提供再生水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灌溉等。如今行走在江心洲,可以看到不少环卫车通过再生水接水点,待装满水箱开始进行道路清洗作业。而此前多年,道路洒水和清洗用的都是自来水。
记者从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处了解到,目前南京正积极推广“第二水源”,江心洲、桥北、铁北等全市7座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日供应能力约达到6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厂内自用、河道湿地补水以及道路喷洒。根据《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今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将提升至25%。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既要开源更要节流。长江北岸,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220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并不依靠传统电能,而是靠浦口区珠江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
“再生水进行集中供冷供热配套的关键在于‘中水源热泵’这个设备。”南京广鑫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水全年流量大、温度稳定,是理想的冷热源,中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了中水夏季比室温低、冬季比室温高的特性。夏季,从用户侧输送回“高温水”,中水源热泵把热量“换到”中水里,借助热源塔或冷却塔把热量排放到空气中,从而获得“低温水”,再通过集水器输送至用户,冬季则反之。
经测算,22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使用再生水供冷供热,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0.9万吨,减排约2.4万吨二氧化碳、77吨二氧化硫、68吨一氧化氮,相当于植树128万棵。经建筑冷热能利用后的再生水还会回流至再生水管网,并通过管网输送至浦口区其他范围被用于道路清扫、绿化浇洒、河道补水等。
水环境就像人类的眼睛,透过水,能感知一座城市对自然的态度,对未来的态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晋 许雯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