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通讯员 何少清 沈雷平
昔日的荒山,“摇身一变”成为生机盎然的茶园,更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靠山”。在武汉新洲,茶叶种植在新洲旧街形成规模,小茶树长成农文旅融合发展大产业,“旧街白茶”成为新洲特色农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武汉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胡全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赴京参加了表彰大会。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胡全波是新洲撤县设区27年来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新洲本土技术人才。
1972年,胡全波出生在新洲区旧街石咀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初中未毕业就被迫辍学务工。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白天在建筑工地上出力流汗,夜晚挑灯苦读,通过自学取得本科学历,考取了高级农业技师和国家一级评茶师双证。
“当年村里有100多亩荒山,村支书邀请我回乡投资,把荒山开发出来,为村里做点贡献。”2009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胡全波带着积蓄返乡,注册成立武汉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从大雾山、石咀、姚河、冯岗四个村租赁荒坡岗地1200亩,开启了种茶创业之路。因为冬春连旱,加之缺少管理经验,第一年试种的200亩茶树全部枯死。第二年,胡全波投入80万在茶园里建起了喷灌设施,茶树虽然成活了90%,但因市场低迷茶叶卖不出好价钱,依旧收不抵支。
“学好技术,舍得投入,荒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面对当时武汉茶叶市场的低迷、众多乡亲的质疑,胡全波依然信心满满。他先后奔赴浙江、福建等地取经,系统学习茶叶种植、管理和加工新技术;投入全部剩余积蓄并从银行贷款,建设高标准茶园,引进优良茶树品种和先进茶叶加工设备,建起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可追溯;践行有机、生态、绿色的种茶新理念,创新实施“三改三减”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使亩产量增加了30%。
当首批有机茶以每斤千元的高价售出时,村民心中的疑虑化作了钦佩。如今,武汉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面积增加到2040亩,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公司推出的“刀楼寨”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特等奖。
“带着乡亲们富,才算真本事。”胡全波牵头组建的武汉通禅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250户茶农纳入其中,实行统一技术、统一鲜叶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入社茶农户均增收40%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街镇发展高标准茶园15000亩。
近两年来,胡全波这位“茶叶魔术师”又做起了茶旅融合文章,联手旧街其他致富能人,共同打造问津茶苑生态产业园。目前产业园规模初具,游客在这里既可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还能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周边市民休闲打卡的新景点。
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北省劳动模范、武汉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荣誉加身的胡全波始终记得来时的路:扶危济困、捐资助学、修路建渠等社会公益事业,他慷慨捐资,还每年坚持无偿献血。
从扛着行李外出打工到开着轿车回乡带领乡亲致富,胡全波用十五年光阴完成人生蝶变。他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每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都能演绎各自的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