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象,一辆时速100公里的特斯拉在高速上狂奔,司机竟然歪着头呼呼大睡。这个最近发生在杭州的真实事件,乘客吓得咳嗽、打电话都叫不醒司机,但最后只换来平台5块钱的优惠券补偿。
当辅助驾驶成了司机的“睡觉神器”,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当事人王先生拍下的视频里,司机双手搭在方向盘底部装样子,闭着眼睛鼾声如雷。王先生不满司机将自己的生命交由辅助系统,向平台投诉,得到的答复却是“查实司机确有此类危险驾驶的行为,会按平台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罚,严重的会直接永久冻结账号,禁止涉事司机在哈啰平台接单”。
不难发现,平台看似对极端个案做出了回复,却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要知道,如今辅助驾驶是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卖点,笔者身边也有不少“技术派”是自动驾驶的拥趸,在他们看来,高速公路车况简单,反而是使用辅助驾驶系统较为安全的场景。
但现实是车企广告中所谓的“自动驾驶”“解放双手”,不少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明明只是个高级定速巡航,硬被吹成了“自动驾驶”。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的定义以及使用场景应该有更为明确的界定。
其次,这个案例中哈啰平台的回应也值得关注,一句“我们不禁止辅助驾驶,但建议别用”,把选择权扔给了司机,但乘客的出行风险却大大增加了。按照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要求司机“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其中包含了“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等条款。所以上述新闻中的顺风车司机“在一旁呼呼大睡,甚至打起了呼噜”的行为显然已经违法。
此外,随着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车竞争的焦点,行业预测称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5%。可喜的是,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传出了积极信号,明确提出“车企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针对自动驾驶,限制车企夸大宣传,有助于公众对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系统建立理性认知,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出台自动驾驶法,进一步明确此类事件中车企、平台、司机的责任,让各方建立与新技术相匹配的安全共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