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上海全面展开。上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结合学习教育,以“四不两直”方式直插基层一线,在老旧小区调研社区治理,倾听意见建议,开展下访活动。
市领导在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开门教育,走好群众路线,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在加强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服务群众,把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办成一件件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上。
此前,上海围绕此次学习教育,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中心组学习会等,指出要在实干担当中更好强作风、建新功。
本月初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亦强调,要结合学习教育,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更好促进发展、造福人民,实现学习教育和事业发展“双丰收”。
对上海各级干部而言,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要实现“双丰收”,意味着从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到工作方法上的全方位提升。
3月下旬的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陈吉宁强调,要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树起担当作为导向,更好激励党员、干部大胆干事,不断强化战略敏捷、战略主动的能力,提高聚焦裉节、攻坚克难的能力,增强把握规律、科学调度的能力,砥砺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作风。
具体而言——
落实部署要求要有闻令而动的执行力,上下同欲、干字当头、奋力一跳,铆足干劲、咬定目标、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抓发展、稳增长、促转型;
破解瓶颈难题要有攻坚克难的创造力,深入学习、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拿出更多独辟蹊径的招数,更好识变应变求变,在“闯”和“创”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回应群众诉求要有“马上就办”的响应力,坚持能办尽办、雷厉风行、同题共答,让群众、企业和基层对作风建设成效可感可及。
在“四不两直”调研中,陈吉宁先后走进电动自行车停车库、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老年活动室以及居委会,同物业人员、小区居民和居委会干部深入交流,关切询问居民居住感受和具体诉求,还有哪些问题困难需要解决,为基层减负有没有一抓到底。
根据报道,这个建成30年的老小区,长期以来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日常维护跟不上,小区环境不尽如人意,居民改善呼声强烈。
此类现象在上海老旧小区中并不鲜见。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一头直接关乎市民生活品质,一头体现基层社区治理质效,折射基层组织能力、社会动员能力、条块协同能力等等,堪称城市治理试金石;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长期积弊,亦需要多方合力、创新施策。
调研现场,陈吉宁认真倾听记录居民的建议想法,了解问题裉节所在,同他们一起分析情况、梳理政策,并与相关区、部门、单位负责同志深入讨论。他强调,要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把问题找准摸透,把方案深化细化,把措施落实落细,更好回应群众关切。
其间强调的,是行动上的快速反应,以及方法上的创新协同。前者关乎复杂问题的解决难度——难题往往越拖越难,及时迅速出手反应,更容易赢得窗口期。面对问题反应是快是慢、面对呼声的态度是急是拖,也直接影响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和群众支持度。
陈吉宁强调,要以为民解忧、“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深化调查研究、拿出管用举措,真心实意地为基层排忧解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体方法,则需要突破陈规、创新思路、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瓶颈问题作为突破口——物业管理即是典型。一方面,也应有长短结合的思维,在解决短期矛盾的过程中注重中长期的体系建设、机制构建,从而形成制度化成果。
市领导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难点堵点,把物业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着眼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流程、明晰职责,加快提升物业管理质效,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同时,要坚持党建引领,更好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共同建好美丽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这就要坚持举一反三,深化标本兼治,健全长效机制,方能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这里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需要突破一些惯常思维。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适用这样的思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